第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农产品与冷链物流”分论坛观点综述(之一)
(发起单位:武汉工商学院物流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学院)
第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农产品与冷链物流”分论坛于11月9日在上海举行,武汉工商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学院名誉院长周建亚教授担任主持人,王国利、周兴建、张越、王勇、张立冬、秦玉鸣、李芏巍等代表作了专题发言。西南交通大学、国家邮政局、国药集团等院校及企业130名余人参加了论坛。
在论坛上,周建亚教授讲到2001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十三年都是针对“三农”问题,2014年元旦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精神,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等措施,因而使物流行业企业看到了农产品生产源头充分应用冷链技术的巨大空间。在需要冷链技术的初级农产品中,果蔬产品体量最大,冷链技术必然集中体现在前端采摘阶段的预冷、加工阶段,通过组织化形成规模化的种植采摘,是冷链技术形成有效需求的前提。
关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05年。当年,由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在北京原四季青人民公社,现北京锦绣大地观光农业园召开了全国农产品冷链大会,台湾、日本、香港等地区同行参加会议。2007年,商务部提出鼓励农产品冷链发展的建议;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今年10月4日,国务院《2014-2020年物流业振兴规划》,更加强调了冷链物流的重要。他认为对未来农产品冷链的需求,我们应关注以下关联因素:
(一)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将有25%的人生活在超过500万以上规模的特大城市中,这些特大城市自给率往往不足,这将是农产品及冷链物流潜在的需求市场。
(二)产地农业组织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进度太慢。目前我国注册有6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10万户以下的家庭松散拼凑起来合作社,根本没有对接大型连锁超市的能力。
(三)农产品预售能否进一步发展,预售制度、订单制度,都是现代农业交易方式的初级形式。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交易双方诚信度低,加上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大陆地区目前还不可能一步到位形成成熟的交易方式,初级阶段的过渡期长短和变化程度将决定冷链技术的应用空间。
主要观点一:农产品品控物流-------交叉学科的新挑战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利教授讲到从原始人类食物有了剩余后,就有了贮藏保鲜和品控的技术需求,随着商品交换的时空跨度和范围的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贮运移动价值的实现,技术进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一)农产品冷链、温控与品控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中温度条件的控制和实现与时空目标的自然环境关联:对于特定时空目标下的物流过程,需要通过人工(机械)制冷维持低温环境;或只需采用保温的方式实现产品所需的低温;或兼用这两种实现(维持)低温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讲,冷链物流应为温控物流(Temperature-controlled logistics)。
农产品温控物流涉及到温控装备工程、品质安全工艺、智能信息技术和物流供应链管理各方面。尽管目前已经出台了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一些地方和国家标准,但还缺乏一个由基础理论和数据库指导下的统一标准制定架构,致使标准可操作性差。
主要表现在:在制定标准时,没有考虑到农产品分类学和产品属性等生物学因素,从而影响到实际操作时的保鲜安全工艺和温控装备的配套;没有考虑到不同时空自然环境对品类、装备温控性能(智能)影响等因素,由此使得供应链流程各环节可操作性较差或根本无法操作。这些问题使得标准的执行与供应链成本产生矛盾,将无法保障品质安全的物流成本作为与优质优价相关联的变量统筹换算。
农产品品控物流在农产品物流领域要求最高,除了要满足特定物品的温度要求外,还要注意在储运过程中,对物品的挤压、震荡、串味及合理分区等问题,电商物流尤其要注意。
(二)物联网颠覆了时空价值 传统商品批发零售,是以“人-场-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人去“场”寻货,货进“场”交易。生产商、经销商都围绕着“场”这一关键要素进行投资经营,以“场”为核心的传统商业模式中食品安全诸多问题仍未解决。该模式食品安全的追溯机制是,消费者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找卖场,卖场找加工企业、生产基地。
现代的电子商务,是一个“货-流-人”的现代新兴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信息流、资金流都通过线上完成,仓储、物流、配送则在线下完成,虽然省去了建“场”的大量投资,大大缩减了成本,提高了时效,但食品品质安全问题,较传统商业模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瓶颈
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两年在浙江省遂昌县出现了以农特产品为特色、多品类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遂昌现象”。
(1)平台与四个主体,实现农产品“上行”进城“一协会两公司”是遂昌模式的核心运营主体,形成了供应商、网商、服务商和政府四位一体的优质环境生态圈。供应商主体,服务平台在农特产品领域聚拢了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农户等200余家供应商作为主要供货主体。网商主体,当前有超过1600家网商利用服务平台对外进行交易,网商利用分销平台作为线下销售点,同时也作为网货的仓库。服务商主体,遂昌的服务商(主要指物流、快运、快递服务商)数量超过了20家,涵盖了国内大部分主流快递企业,能够满足遂昌运往全国的时效性,同时降低了快运成本,提高了质量保障。政府主体,当地政府引导不领导,支持不干预,整合农业、商务、科技、质检、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统一对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指导和服务,并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支持当地电商发展。
(2)工业品在线“下行”下乡和综合服务——赶街 遂昌的赶街模式也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运营主体,以在农村植入、普及、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为处于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居民在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出行、娱乐资讯获取方面一站式完成办理,并形成购售一体大数据。
通过服务平台,一是为厂家拓展了新的产品下乡渠道;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工业品供货商、网商、服务商形成良好的营商生态体系;三是为农二代、大学生提供了回乡创业就业的机会,解决了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四是实现城乡同权,城乡居民同等享有网购权、选择权、价格权和保真权。
可以说农产品品控技术标准化和农村物流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瓶颈。
(四)标准情况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内,因为学术研究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因此缺乏知识标准致使没有人才标准,缺乏人才标准导致没有产业标准,从而产业整体发展混乱。标准当前出现空白、重叠、重复、交叉、矛盾、多余等现象。
空白与重叠:物流不同环节上存在一定重复标准,而针对上下游环节衔接与全过程规范还缺少标准。重复与交叉:基本术语定义不统一,使得标准之间缺乏统一性;不同作业环节的标准内容衔接性和兼容性较差。矛盾与多余:可操作性差,有些现存的冷链物流标准与企业实际脱节甚至矛盾。中国冷链物流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物流品类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冷链成本的透明化,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由此,在当前诚信体系薄弱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领域,由于各环节成本信息不透明,往往让执行标准的正规冷链物流企业,增加了温控成本而得不到相应的价格回报,致使标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为冷链物流企业实际操作的成本数据和标准体系。
(五)发展趋势农产品品控物流,在“九五”期间主要是指的纯品类保鲜,针对农产品品类的贮藏时间比赛;在“十五”期间,在保鲜的基础上引入了装备与保鲜工艺的配套研发;到了“十一五”,提出了动态物流与上述技术的集成;“十二五”期间,讨论的是农产品流通各环节需求与贮运技术体系的建设;到了“十三五”,农产品品控物流应当走的是社会与自然科学的产学研大协同之道,实施模式创新(“法”)和技术创新(“术”)的大集成,整合“政”“产”“学”“研”“用”“产”“加”“贮”“运”“销”十大关系,共同打造一个农产品透明供应链的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