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风味在广州
现在,四川菜、东北菜、湖南菜等在广州大行其道,其背后,是南北交往的频繁。其实,历史上的广东人认为外地菜不好吃,北方菜式是何时兴起的呢?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物产不同,气候各异,因此,生活和饮食习惯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就是从地区差异所总结出来的烹饪特点。
以前,北方人有句俗话叫“宁往北走一丈,不往南行一寸”。广东在古代是所谓“南蛮”之地,北方人是不愿来的。
而广东人对外省菜系了解不多,总以为外地菜不好吃。在清末之前,北方菜在广东是不流行的。其实,中国八大菜系各有各的长处,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到了清代,到广东任职的官员,大多还是在当地雇请厨师带到南方。官员满任之后,仍回北方,但有的厨师看到广东已慢慢富裕,就落户广东,不愿再北迁。由此北方菜点开始南传。
民初之后,曾有一些外省官员在广州为了找个聚首之所,便集资开设饭店,雇用北方厨师。最早有贵联升、南阳堂、一品升等等。
后来有中华北路(今解放北)的半斋、福来居,经营湘菜;还有汉民路(今北京路)的越香村和越华路的聚丰园菜馆,经营姑苏食品。
数十间北方菜馆
解放初期,解放大军南下,来了一批北方干部,部分北方部队驻于广东,其中有些转业时便留在广州。随着北方人迁留广州者日多,经营北方馆子变得很有市场了。于是,北方菜点真正开始南移,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尝到了北方菜的滋味,从而改变了对北方菜的不正确看法。
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需求,北方饭馆源源在广州开设,有数十间之多。
这些北方菜馆,最著名的有聚丰园酒家和老乡亲。
聚丰园酒家,原设于越华路江苏会馆中。在抗战期间,一些驻会馆的江苏人,为了糊口,制作一些姑苏食品在门前摆卖,如缸炉芝麻烧饼(又名蟹壳黄)、生煎锅贴饺、生肉包子、扬州油糕等小吃,很受欢迎。
后来国民党中将李中萼,在此开设菜馆,用以招待官场中同僚,同时也经营谋利。
抗战胜利后,会馆原址征用,故迁到惠爱中(今中山五路)继续经营,并改为聚丰园酒家。基本员工都是江浙人,以姑苏风味著称。菜点除以上品种外,还有蟹黄灌汤包、鲜虾锅贴饺、醉虾醉蟹、四喜狮子头等名菜。
老乡亲,开设于1950年10月,与聚丰园酒家相邻。解放前夕,该店原是黄图摄影店,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的警卫伍千里开设经营。
解放后,改建为饭店,取名“老乡亲”,共分两层,座位120个。该店共有员工30多人,并聘有多名技术较高的山东厨师、点心师掌厨,经营正宗京菜。其中王森师傅制作的点心纯正北方口味,特别是葱油饼,不但住在广州的北方人慕名而往,广州人也十分垂涎。
他亲手制作的葱油饼,是用半烫面做皮,馅料用肥猪肉、葱白、盐等拌制而成。其制法讲究,是经先煎后烘而成,因此色泽金黄、肉嫩外脆,既有煎的香气,又有葱白的芬香,吸引了无数的南北食客,每天供不应求。
此外,较为有名的北方菜馆还有:京津风味的天津馆(广大路,后迁西濠二马路);一条龙(吉祥路);会宾楼(太平沙,后迁中山五路);京津食堂(黄沙);淮扬风味的四时春(长堤,后迁龙津路再搬上九路);三六九(长堤二马路),上海风味的稻香村(中山四路);喜鹊(北京南路);河南风味的北味香(长堤二马路);奇香园(人民南路);新生园(海珠南路);四川风味的川味馆(长堤二马路);湘味的湖南馆(十八甫南);山东风味的五味斋(广大路)等。
用清远鸡做北方菜
1958年后,聚丰园、老乡亲合并为华北饭店,天津馆、北味香、小南园合并为北京饭店(位于西濠二马路)。
华北饭店是当时广州市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北方风味菜馆,集京津、淮扬、川菜三种风味菜式于一堂。
在经济困难时期,市场物质供应紧张,华北饭店的菜点供应比其他饭店稍为丰裕,故华北饭店名闻遐迩,出现每天早上5时顾客排队等座位的景象。
北京饭店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在广州名震一时,是省、市领导机关接待北方来宾的好去处。
当时,广州除上述两间合并的北方风味大饭店外,还有多间中小型的外省馆子。
以京津、淮扬、川菜等三种风味菜式作为自己经营特色的华北饭店,其中的四川菜有“捧捧鸡丝”、“鱼香肉丝”、“麻婆豆腐”、“麻辣鸡丁”等百多款。“麻婆豆腐”既保持了川味的“麻辣”风味,又使南方人容易接受,成为该店的大众化菜式之一。
又如淮扬菜,其特色是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焗炖,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乳白。华北饭店的淮扬菜还有“炒鳝糊”、“虾仁香巴”、“西湖糖醋鱼”、“芙蓉鸡片”、“西湖牛肉羹”等130多款。其中“炒鳝糊”是名牌菜,是用鳝起片切丝,配以醋、蒜茸、糖、麻油等烹制而成,香滑可口,老少咸宜。
华北饭店的京津菜点,更是驰名海内外,菜式达到150多款。名牌菜点有“油淋肥子鸡”、“油爆双脆”、“北京烤鸭”、“鸡丝拌蜇皮”等,其中的“荷香贵妃鸡”更是京菜中的精品,它色泽金黄、皮脆肉滑、香味浓郁,令人食指大动。
“荷香贵妃鸡”始于清代,原为慈禧太后御膳房名菜。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听鹂馆看京剧《贵妃醉酒》后,素喜食鸡肉的慈禧有感于杨贵妃在牡丹亭醉后的妩媚可爱,遂令御膳房厨师以杨玉环凤冠之形烹制“贵妃鸡”,由于烹调得法,色形美观、酥香可口,当时誉满京华,流传全国。
当时的华北厨师取其制作之精华,糅合粤地的烹鸡经验,选用的鸡材是清远鸡。制作时,先将鸡炸至金黄,然后用葡萄酒、上汤及姜葱等作料头,将荷叶包裹鸡,蒸熟后斩件放落瓦煲,再将瓦煲放在铁镬内,用隔火烫滚而成。其特点色如琥珀,皮脆肉嫩,在品尝之中还可领略到一股芬芳的荷香味。
华北饭店的点心和面食更是别具一格,有手包鲜肉水饺、三鲜水饺、三色蒸饺、四色饺、海参鲜虾饺、生煎锅贴饺等。他们通过改进饺子的制馅工艺,注意各种分量配比,使其风味更独特,每天销售近500多斤。
华北饭店的点心师傅还可将一块面团瞬间拉成1028条面条,名叫“一窝丝”。上世纪80年代,华北饭店曾派点心师王洪昌师傅赴美国,在国际博览会表演山东拉面,获得最好的食品及不寻常的表演金质奖。
现在,随着南北交流的频繁,各式北方菜馆在广州如雨后春笋兴起,已成了南粤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